6 Z& R% Z+ W _$ J3 b: h) U
“克隆存折”难道要不了了之?
6 i+ F7 `/ B5 G7 `% y大洋新闻 时间: 2008-01-08 来源: 广州日报
, V# z3 e1 P# b& K3 H& K 一本只有自己知道密码的存折,居然惊现克隆版本,而且不法分子拿着这本克隆存折还轻松在银行取走了8.6万元存款,王女士的遭遇不禁让人提心吊胆。然而,有关密码专家“只要搞到账号密码,克隆存折就很容易”的解密更是让人没了信心:这钱放在银行,安全吗?
~- l* x- w C7 [ 按道理说,钱既然放进了银行,银行就有义务替储户保证安全。可是当人们毫无保留地将一切交付给机械,并完全信任技术时,机械所留下的安全漏洞又会伤害人们自身。克隆存折的技术要求说起来其实很简单,而正是这种低下的克隆技术反衬了当下银行在安全防范上还存在着某些技术漏洞。
0 f7 ]+ a3 [) Z2 e 这个技术漏洞的过失不可能由机械本身来承担,而只能归之于制造机械的人类。那么眼下的问题就来了,到底谁该为“克隆存折”的技术漏洞担责?储户不可能有过错,除非储户本身是骗子,借口存款被取而敲诈银行。但存款被盗的王女士不会傻到以这种公开方式来招摇撞骗。排除了储户,那担责的只能是银行了。
7 r& o8 L& v" r+ X, \$ r 可银行给事主的答复却让人不明就里。昨天,就在事主和关注此事的市民一起满怀希望地等着银行给个合理的交代时,银行居然说出了“警方介入了,要等侦查进展才能答复”的话。言下之意,在调查没有定论之前,银行是无须负责的。
& L$ T9 l3 n7 {: N3 p: W6 I4 w 对于银行的答复,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那就是,倘若警方的侦查没有进展,或者说最终没有破案,那银行似乎可以免责了。这里并不是刻意怀疑警方的破案能力,人们宁愿相信警方能查出“克隆存折”事件的“罪魁祸首”。但谁也不敢保证警方的介入就一定能百分百破案。万一没有破案,银行是不是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出来说自己不必担责,接下来顺理成章地,“克隆存折”事件就在无声无息中不了了之?
; m5 r# l9 v& D) T 当然,事主还可以就银行的过错进行起诉,让法律为其讨回公道。可是,刚刚过去的“恶意取款被判无期”的案例告诉我们,在法律面前,判决大有偏袒银行而重罚个体的倾向。例如以前多次发生的利用假身份证开户、再通过调包手段骗取受害人存款,本来银行是要承担责任的,由于假身份证能通过银行的开户审查,这本身就是银行的失职。但是法院在判决时往往忽略了银行责任这一层,让受害储户只能自认倒霉。
. ^) s! v7 W/ ?7 H9 U 公众之因此关注“克隆存折”事件,一方面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由于说不定哪天自己的存折也有可能被克隆了;另一方面还是出于对事件中银行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责任和态度的观望。然而,至少到目前为止,银行给公众的感觉是失望的。既没有表明态度,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担责心理。这事实上传递了一个不良的社会信号,当银行在技术上暴露出安全问题时,一是没有一个不错的姿态和责任感,甚至对储户都没有一个明确的交代;二是没有一个事后举一反三的防范措施和补救对策,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如何堵住类似的技术漏洞,银行方面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积极性。
1 j8 @, y5 L: n. S" ]' J 银行的答复不明不白,储户的损失不能没人担责。“克隆存折”事件发展到现在,作为银行的监管部门——银监会一直未有出声。如何厘清责任,如何防患于未然,银监会恐怕不能坐视不管了。! H: O: x$ O) L# S! A# M. p4 G" J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8-01/08/content_108448.htm
, l8 V! S$ f# Y0 A, r- |7 h
+ c! h$ I8 Z$ _" G |